一、     短文寫作。(9%)

莎士比亞曾說:「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麗精緻,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他橫切的鐮刀。」

請仿照莎士比亞的筆法,以形象化的方式來定義「時間」,文長60字以內(包含標點符號)。

 

◎時間在靈魂之窗的陽台上養了一條金魚,隨著歲月流逝不斷地增加,兩條、三條、四條。當揚起美麗的笑容,哐地一聲,金魚全都跑出來玩了。(三孝 卓孟蓉)

◎時間有副精明的頭腦和一雙圓滑的交易手腕,總是以從容、快樂為標的;以焦躁、惆悵為報償。在這狡獪的商人面前,無人不是待宰肥羊。(三孝 林宇凡)

◎時間把十指青蔥乾成老樹皺皮,使剪水秋眸覆上一層薄霧,催過心動趕過甜蜜,如今,時間更使思念綿綿無絕期,使刺骨的傷痛從容。 (三信 賴珮瑜)

◎它竊走了紅燭銀觥,竊走了紅顏烏髮,竊走了童真未泯,竊走了相片中那一抹無瑕的笑靨。在寂靜中,抑或嘈雜中,時間是個神偷手。(三義 謝慧瑜)

◎時間是帶刺的玫瑰,讓人想親近卻不可褻玩,想操弄卻敵不過早已橫刻的尖刺。他會刺破美好的虛幻,把現實的印記黥在我們的面容上。(三和 葉芝岑)

◎時間會在青春的稚嫩中調劑些佐料,靜靜燜煮出韻味,在滾燙的沸水中燙一個接著一個世紀,在香味四溢的滷汁中烹煮憾恨,替歷史加菜。(三平 詹詠媛)

◎時間是揮舉鍋鏟的大廚,年輕時大火快炒,迅急翻動生命種種面向與人世酸甜苦辣;老時卻榨乾人們的活力,只能擱淺一旁,等待醃漬。 (三公 林彥如)

◎時間調皮地剝落牆上的痕跡,推倒那一面紅磚花圃;可是他慷慨地鼓勵著百合一年一度的綻放,並陪著櫻花樹一寸一寸地往上爬。 (三誠 游捷閔)

◎時間是一位畫師左手端色盤,右手拿畫筆,在畫布上先以蘋果綠點綴,漸漸地由濃轉淡,再大筆刷上紅、黃、棕,最後以整片的白收尾。(三毅 黃韻如)

◎昨夜親手種下的黃金葛,如今已爬滿鞋櫃;一撮撮可愛的小秧苗,等不及要抽穗;牆上蘭花,已紛紛飄落她的榮華富貴。而時間是推手,推著萬物興衰。(三溫 牛文昀)

◎時間是一縷紗,恆以其輕巧柔軟,包覆青春的尖銳;恆以其細緻,襯映麗人瞳中的神采;恆以其光華,燦爛那累積不衰的智慧。 (三良 方冠穎)

◎時間是堅毅的旅人,季節的交替,帝國興衰,他走過,世代的繼承,生命延續,他走過;時間孤獨的走著,進行著永無止境的旅程。 (三恭 朱宇臻)

◎時間會滲入嬌豔欲滴的花瓣,化旖旎為腐朽,用縱橫交錯的藤棘汲取日月精華以供給滋養。待寄主歸化為塵土,他將重獲新生。 (三儉 王俐雯)

◎時間是株藤蔓,在頭頂發了銀芽,便寄生其上;它把根深深地扎在額間,一股腦兒地吸取青春,吸得愈乾,它就茂盛成了雪白的花絮。 (三讓 莊博涵)

◎時間是隻盤桓天際的鷹,可望而無法捉摸,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俯衝而下,攫走寥寥無幾的青春年華。 (三樂 何慶齡)

◎時間洗刷掉浪子火爆的性格。用強勁的流水和細碎的小石子磨礪稜角分明的巨石,使之圓潤飽滿、光滑細緻,並透著人情練達,蘊含智慧光輝。 (三書  黃依敏)

◎時間是一陣風,刮去了爸爸引以傲的黑髮,風乾了媽媽白嫩纖細的雙手,吹走了絢麗璀璨的青春,但,他也拂去了歷史的塵埃。 (  三書 吳姿儀)

◎時間總是以它無線綿延的岸際包圍、掌控著生命。以溫煦、花白的清浪撫平刻痕,深不可測的大肚卻洶湧地要吞噬來不及跑遠的夢。 (三數陳佩欣)                                                                

時間是抓在手心的一把沙,一聲不響地從指縫間流漏。人類千方百計企圖捕捉它,奢盼多一分一秒,然而一回首卻驚覺手中的沙早已漏盡。 (三真 張沁靈)

◎時間是智慧的老者,他慈祥地教會你人生的道理,但也毫不留情地向你索取青春的學費。你無法拒絕,直到年華不再。(三善 曾郁珊)

時間是一支蘸飽墨汁的毛筆,它渲染出地圖上的凹凸不平,臨摹出人世間的種種溫暖情懷,更大筆如椽揮毫書一帖歷史的萬象。(三莊 梁瑄)

◎時間是個資金雄厚的攝影師,毫不猶豫的猛按快門,一聲聲響得讓人緊張焦躁;奢侈瀟灑的他從不留底片,但總有幾張作品永存人心。(三敬 王韋蓁)

二、文章解讀。(18%)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分析渾沌鑿七竅而後死的原因?文長限150200字。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備註:儵,和忽都有快速輕率的意思,是莊子虛構的神名;渾沌也是莊子虛構的神名,寄寓自然無為之意。

人之七竅,是用以視、聽、食、息,有了此七竅,等同有了無窮盡的物質誘惑,進一步衍生了貪婪和物慾,擾亂了最初的清明。渾沌既是自然無為之神,力量的根源應當是虛無,也就是原始「空」的狀態。今儵忽二帝草率地替渾沌鑿七竅,本意雖良善,卻沒有考慮到其「獨無有」的原因。七竅既開,所有的物質衝擊接踵而至,渾沌再也無法秉持住「無為」的原則,卒亡。(三孝 林欣蓓)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向來主張恬淡寡欲的出世思想。而中央之帝渾沌象徵著順應天道,自然無為。當儵忽二帝以常人庸俗的想法,為渾沌鑿開七竅,引進了使澄明心神混淆的感官刺激,渾沌一直以來依恃而存的天道秩序便被打破了,因而死亡。這則寓言闡述了莊子學說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與其囿於包裝著繽紛糖衣的外在聲色,不如回到源頭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才是操持已身的長遠之道。(三孝 林乃禎)

◎渾沌鑿七竅而死,是因此舉違反了天地自然無為之大道。渾沌本無七竅,而儵與忽卻以為惋惜-無法以春華秋實悅其目,無法以夏蟬冬雪震其耳,無法以鮮肥穠醇潤其舌,無法以茶香花氣撲其鼻-以為種種人所享受的浮華逸樂可使渾沌心喜。卻不知人有七竅後便產生了欲,而欲望正是人心痛苦的根源。人的身心在渴求與喜悲之中漸漸失了元氣,走向衰老與死亡,這都是因為「欲」的緣故阿!怪不得混沌在鑿七竅後便與萬物同寂。(三信 林彤)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唐突,然而細思,莊子之道也就豁然開朗。道家的道在於自然無為,捐棄一切聲色物慾,回歸最初的狀態。渾沌本無一竅,不受外界感官世界的干擾,倒活得輕鬆自如。而儵及忽卻異想天開,替渾沌鑿了七竅,原是一番好意,想讓混沌「開眼界」,豈料原本清淨無為的渾沌,七竅一開,世間的五光十色一齊湧來,打亂一池清水,如同一方乾淨的池塘,傾入大量泥沙,那小魚也只能走向毀滅之道。(三義 張馨予)

◎渾沌本無慾,儵與忽為之鑿七竅而後能視聽食息,從此產生了慾望。渾沌之本質為虛無,

萬物自然生產,相安無事,鑿七竅而使無化有,干涉了萬物原本的秩序,使其混亂,則渾沌

死。就如老子所言,自然無為,致虛守靜,而萬物生。自然之事,人不應干涉太多,破壞了

天然的秩序,則萬物同歸於盡,近年來天災頻仍,即是最好的注解。減少慾望,多照顧自然,

天與人互相依存。(三和 廖云瑄)

◎渾沌本是自然無為,不需任何感官刺激即與萬物融為一體,然而鑿七竅後,各種感官對外

物的感受便會不停湧入,衝擊原本安定的心,如同平靜無擾的水面被大大小小投入的石塊破

壞一般,掀起陣陣漣漪和不必要的擾攘。感官機能被開啟後,各種慾望接踵而至,不論是對

物質的慾望,對生活的渴望,或是對現實的不滿足,每一個都是無止盡的深淵,一旦為了滿

足慾望而去追求,內心就不可能再平靜如止水,自然而為的志向遭毀損以更加不可能存活。(三平簡瑞琪)

◎渾沌本來自然而無為,不被外物所干擾,也不影響外界的發展,一如老子所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然而儵與忽異想天開,竟想以開七竅來報答渾沌善遇之德!每鑿開一竅,渾沌就逐一感受到五色五味五音等誘惑,原來的天真自然便被破壞,開始滋生貪婪且不知足。在第七日鑿完七竅後,渾沌已不復當初無為無欲的本色,竟變成嗜慾洋溢全身,困擾紛至沓來,所以渾沌死亡了。(三公 王信淳)

◎渾沌,莊子筆下的中央之帝,寄寓言了自然無為之意。既是自然無為,那就該保留他「自然」的樣貌,不加「作為」。然而輕率的儵和忽為了報答渾沌之德,鑿之七竅,欲使其能視聽食息。然而不復自然的渾沌,失去了他最初自然的本我,遂然死去。這和莊子的理念相同,他認為治國當無為而治,若隨帝王己意率自妄加作為,則國必亡。渾沌之死,當是此因。(三誠 葉珊)

◎「無為而治」和「萬物自會生長而不需人為」是道家的思想精隨,同樣的道理來看,渾沌生而無七竅仍活得很好,然而在儵和忽為他鑿七竅後卻死亡,其實正是外在的干預而影響了事物本身。渾沌不需要七竅就可以為中央之帝,然而儵和忽卻自以為能夠幫助他視聽食息而為他開了七竅,本是好意卻造成可怕的後果。萬物就和渾沌一樣不需要外在的「為」去干涉就會自己過得很好,過多的影響就會造成他們的滅亡,這正是渾沌死亡的原因。(三勤 鄭伃芳)

◎渾沌鑿七竅而後死,是因為違反它的本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萬物於自然中自有一套生存方法,而鯈、忽卻以自身的觀點認為渾沌無七竅無法「視聽食息」,導致渾沌悖逆本性而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自然之物各有其相依相存之道,妄加破壞既定的平衡和天地運行之常態,渾沌何以不亡?

    再者,鯈、忽貿然輕率行事,未先徵詢渾沌的意見,便將自以為是的美好強加於渾沌。事實上,萬物之好或壞並不能用相同的標準論定,唯有順其自然,萬物才能生生不息。(三溫 孫瑞璘)

儵與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完全呈現了莊子「不應違反自然」的道家思想宇宙中任何一條獨一無二的生命,皆有各自的本質和限制,不能以外力企圖改變之。發現頻道曾播出紐西蘭人將增乳基因植入母牛而導致牛隻一開始的確乳量大增,數日後便集體死亡的悲劇。大自然萬物無一不是經長時間演化而來的生命結晶,精緻而脆弱,無法承受後天不當的扭轉。順應其本質的運轉才是大自然繁榮的唯一真理。(三良 洪瑀)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所愛,必定也是他人所愛;自己所需也是他人所不能缺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揣度他人。儵與忽以為視聽食息是眾人皆需的感官刺激,便好心的為渾沌開了七竅,殊不知原來沒有七竅的渾沌,不受外界的干擾,沒有渴望,沒有慾念,過著最清靜、自然無為的生活。隨著七竅開通,生光色嗅等刺併至,擾亂原本的心止如水,也無怪乎渾沌無法承受而死。(三恭  洪芊慈)

◎莊子欲藉渾沌鑿七竅而死闡述自然無為方是久長之道。萬物初生為渾沌,無意無必、無固無我,與自然相冥合。隨四時消長,順應天時者自不易早夭。然而一旦開始「視聽食息」,外物紛至沓來,蒙蔽本心,眼耳追求聲色,口鼻追求美味,欲望一生則無休無止,再難回到本來的面目了。故莊子安排渾沌之死,實意在提醒世人固守本心,若能休止五色之追求,則能得自然無為之道。(三儉 甘睿涵)

◎萬物生息育長,皆是自然流轉,未經人為作用干擾的生命,是最強韌、樸實的存在,維繫著世界的平衡。

渾沌無為,順著自然萬物的生息而存在,如今儵、忽輕率鑿之七竅,使之有了感官而產生慾望,大自然則產生偏差,進而導致世界的失衡。

當人開始有了慾望,心則不再平靜、安穩,想要追求更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然後天道將不存,世界亂,混沌而後死。(三讓 楊斯羽)

◎我認為儵與忽處事過於快速輕率、行事不夠周全是渾沌死的原因。儵與忽一味認為鑿七竅對渾沌有莫大的好處,卻未考慮渾沌的本質與是否適合,是否渾沌要保持原本的自然無為、純粹自然?是否渾沌要遭受世俗干擾、可視聽食息,而受鑿七竅之苦?就如同泰戈爾所說:「鳥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慈善的舉動。」未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認為有益的幫助,反倒害了他人。(三樂 林芸安)

儵與忽欲報渾沌之德,於是將他們所認為有利於人的事物加諸其身,然而這卻是揠苗助長,將一些物質生活、七情六慾灌輸給一個純真自然的人,反而使其喪失原有的淳樸,逐漸邁向死亡。所以莊子崇尚無為而治,順著自然萬物的本性運行,不施加太多的約束、慾望,畢竟簡單過活就是純粹的快樂,人的需求不多,只是欲望無窮,不要讓自我監禁在慾望的牢籠中!(三書 王依旋) 

儵與忽認為人皆有七竅可以看、聽、吃及呼吸,於是好心的幫渾沌鑿七竅,但是渾沌本自然無為,若強加眼耳口鼻,豈不是徒增煩惱,七竅一生,七情六欲隨之而來:看不夠,還必須五光十色;聞不足,還欲繞樑餘音;食不滿,仍缺山珍海味::,如此一來,渾沌怎能清靜無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反檢難不也是這道理嗎?渾沌就好比潔淨的白,一旦沾染了五顏六色,不論怎麼洗也無法回到最初,終將一死啊!(三書 郭卉玲)

◎渾沌雖然本無七竅,但仍舊自在地活著,而儵和忽卻用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渾沌的身上。人雖皆有七竅而食息,但畢竟不是渾沌自己,第一竅可能為渾沌開了眼,但卻鑿中了脾,第一竅開了耳,卻鑿中肺,第三、第四乃至第七竅皆為渾沌開了耳目感官之孔,亦造成渾沌的內臟無一完好乃至死亡,所以萬事萬物不需刻意加強自己的塑造和解釋,對於每一個不同的個體應抱持順應自然、隨其獨立性而有所不同的態度。(三數郭昱彣)                                          

◎天生萬物,本無為,而治。渾沌正象徵著無為,而儵與忽則是人類那不安於當下、躁動的心。我們總想覓芳草鮮美處,養成牛羊又想大造宮室,讓生活更好——正是這分求好心切害死了渾沌。儵與忽欲報恩,而他們覺得有七竅的聲色生活較好,於是就用這盲目鑿死了渾沌。誠如人類總以五顏六色點綴世界,將無為的清池混上了淤泥,殊不知人世的愛恨嗔癡、禍敗亂亡亦由泥中生,而我們不自知地慢性自殺。(三真  郭日青)

◎「渾沌」是「自然無為」的形象化。祂形如其名:渾沌一片,似有若無。是不經任何雕琢的自然狀態。祂,便是一切的本質。儵、忽雖然是好意為渾沌鑿七竅,殊不知「本質」一經加工就被破壞了;「自然無為」也被「不自然的有所為」打破了,所以渾沌死。

莊子認為不被「有所為」污染其本質的「無為」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多餘的包裝都只會

造成反效果。(三善 林昀)

◎渾沌象徵著「無」的境界,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廣大無垠。一個無限延伸的空間,有朝一日突然變成無限,就是莫大的災難。被鑿了竅的渾沌,瞬間被五光十色限制住了,被五音五味種種紛雜而成的感知給襲擾了,祂的無限及清靜至此毀滅殆盡,然而「無」又是祂的全部,所以死亡。死,諭示的不只是消滅,還有重生;唯有經歷死亡,祂才能斷絕感官所帶來的混亂,重新歸「無」。(三莊 林家綺) 

◎渾沌原本過著自然無為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喧囂和物質所影響。而鑿了七竅後,眼被七彩所蒙蔽,耳被五音迷惑,鼻被各種氣味擾亂,而口被酸甜苦辣所毒。在各種聲光等感官的刺激下,渾沌接受到各種物質的衝擊,慾望將他包圍,最後吞噬了他。因為受到世俗的汙染,渾沌再也無法保有心中最純潔的一片淨土,最後無法承受如此劇毒的物質砒霜而死亡。(三敬  王律琴)

 

三、引導作文(27%)

安東尼‧波登 Anthony Bourdain曾說過:「做個旅行家,別當觀光客 (Be a Traveler, Not a tourist.)」。真正的旅行是不預設任何立場的,在旅途中不但看見自己心境的轉換,也傾聽更多動人的故事;真正的旅行不在追隨他人成功的旅遊經驗,而在透過心境的轉換,創造自己的故事。

旅行意味的並不只是異地的越界,亦是心靈的移動,是以旅行不只是旅行,而是一種人生態度。

旅行回來,你曾問過自己:看到什麼嗎?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態與角度體驗旅行的滋味?抱持著什麼樣的旅行哲學出發?在過程中曾經撞擊出什麼樣的感動與想法?

題目,寫下你的旅行觀,從出發、觀覽、回歸之間與外在景物的對話,文長不限

 

 

 

 

 

◎自由肉體     三忠 許菡芸

我旅行,故我存在。行走在他方,由於陌生的口音、氣味、街景、光度,無時無刻不包裹著我,我無時無刻不感知它們,最最內在的自我此時方能從習以為常的時序中脫軌,甩髮,呼吸,彷彿第二次新生。

旅行亦是我實踐自由,最立體的手段。從攤開地圖的那個瞬間便是旅行的發軔之端。或許不一定得是倫敦空照圖,也不盡然非得是京都街道圖不可,只一頁記事本內附著的臺鐵路線圖便已令我滿足。細數從臺北開始便漸次陌生的站名:樹林、浦心、竹北……便可預想一趟火車環島之旅。例如自強號奔騰的速度感、例如電聯車上深藍色絨椅的乾暖觸感、例如車站內商店買報,上面平時不覺的、清爽的油墨味……腳還沒踏出家門便迫不及待地心嚮往之,且我特別鍾情於名勝之外,那移動過程本身的欣快:「我即將……」式的興奮,因我自在自適。

而當我於途中抵達暫時的目的地,我總也習於走動。平日的生活過久了,什麼都變得如便利貼般輕薄扁平,身在其中,彷彿自己也成為紙上一行寫定的行程,連轉身也四處受限。張大春在《我妹妹》裡說:「只有在我走走走走走時,我知道我活著。」是以不論是蘇州博物館的清亮通透,或是洛杉磯迪士尼樂園的繽紛繚亂,我喜歡穿行其中,放任我的眼睛去拓印、耳朵去擷錄、鼻子去封存這難以重現的當下。旅行之所以令人難以自拔,也許就是在他是無法被複製的特殊經驗。不若平常,旅行使人重新發現感官所帶給我們的敏銳喜悅,使我們尋回被瑣事綑綁的自由──身為人,最無法替代的靈魂蕊心。

旅行在行程上總有終點,然而一個好的旅行家卻永遠在途中。我也該試著讓我的旅行不再只是釋放與紓緩,而是讓肉身永恆不受拘束。旅行不只是見證,而是在每次見證後的內化。至此,旅行將不再是遊歷,而是肉身的成熟儀式,而是精神自由的涅槃。

 

◎觀 海      三孝 谷宜臻

 
路徑: p » span

「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風採疏竹,風去而行不留聲。」旅行,不是為了向人炫耀自己踩踏過的足跡,而是為了在自己的心中完成與天地間的交流。

阮籍追求自適的瀟灑,駕車隨性的旅行,途窮而哭,我也想來一次這樣的任性與浪漫,於是隨機的搭上一班客運來到海邊,許多孩子正在堆疊沙堡,興致高昂的建築自己的堡壘,他們知道這遲早會被沖毀嗎?不,他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他們是一群最懂得活在當下的旅客,鏡頭拉遠,緩緩起伏的波浪訴說著永恆,以一種寧靜的姿態。總是覺得渺小,在觀海與思索宇宙之際。

我蹲下來拾起了一把沙,沙子從我的指縫間流下,好似生命的短暫,不一會兒就隨風飄散,在須臾與亙古綿長中,我時常聲嘶力竭的問天:「為何會有死亡?」一個不朽的問號不知是否煩憂著多愁善感的我的同類。當然沒有回答,就連在我眼前的海也只是微笑不語。

或許看慣了人生中的悲歡無常,或許經歷過太多的滄桑與悲涼,練就出了高僧入定後安詳和藹的笑,那微揚的幅度就如許多涼亭下喝茶搧扇年長者慈悲的微笑。「死生一也」小孩和老人的眼中竟閃爍著同樣的光芒。

看著無垠的海面,咀嚼著老子的恬淡,莊子的逍遙,冥冥中,其實已解開了深鎖的眉頭,而那近乎吵啞的質問,好像也不重要了。

 

◎越往外,越裡面    三仁 蘇思云

繁忙的生活中,難免為了考試、為了朋友而哭哭笑笑,難免把生活活得太用力而忘卻彈性。旅行,於我而言,是一段和原先日子相斷裂的過程,是重新找回生命本質的時光,越往外旅行,實而越往裡面探索、反思。

我猶記得那個我和同學一家人的自助旅行,儘管事先搜尋資料、規劃旅遊路線和開銷,旅程仍有無數的意外火花。也許是訝異於德國柏林的週日的冷清,對於身處一座不夜城台北而暗自欣喜;也許是遊走在在博物館大街,在和各種古物接觸時分,一一驗證課堂所學,幻想與之穿越時空的對白;也許是恰好碰上小鎮的煙火節,乘著舟子和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觀賞其絢爛,心下珍惜此刻短短相會的緣分,亦如花火倏忽即逝。

    我以為真正值得的旅行並非走馬看花,仿若跑通告似的跑景點,而是試圖認識另一群和自己不甚相似的人們,也許是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抑或喝啤酒的規矩,從生活步調到行事態度無一不能欣賞,進而對照自己自小接受的那一套價值,感受人文面的種種激盪,探勘生命的純粹形式。旅行,不只是一種活動,也可以是一種心態,暫時跳脫慣常的生活方式,去活出另一種自己的可能性。

    旅行讓我體驗另一種生命的節奏,在日升和日落間,窺見另一座時空下在在迷人的故事,在驚呼於文化交會的同時,檢視自己所學和以往想當然爾的價值觀,擁抱旅程中的美好和驚奇,在一次次向外遊覽的過程裡,也一步步向內探訪自己的內心和本質,但願我在一回回的旅行中,留心萬物,進而開創更為美麗的未來!

 

◎在異域中當個歸鄉人    三信賴珮瑜

  二零零九年的夏天我和朋友自助旅行去了香港,兩個人、三天兩夜、數不清的景點。

  出發前我倆翻遍了香港資料,旅遊書被寫了密密麻麻的註記,似乎透過那些小字,我能將一個未知之地了解透徹。開始計畫之初,每每翻書都是一頁新的風景;出發之際,蘭桂坊、太平山這些地名已與我建立起陌生的親切。我能在地圖上指出如何從銅鑼灣搭車到赤柱,能對香港甜品如數家珍,縱使我從未踏上那片土地。在旅行前做足了功課的感覺使你如同歸鄉般,我喜歡到了當地,以當地的步調行走的感覺,如同有第二個故鄉。

  六月初的香港是炎熱的、張狂的,走進百貨公司迎面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冷氣,而外頭的地面正冒著陣陣熱氣,當年電影「重慶森林」的拍攝地點「重慶大樓」和下榻的飯店不超過十分鐘的路程,大樓前人來人往,各色人種都有,不同的語言在大街小巷穿流不息,香港適合想家的人,因為這裏的人都在過境,沒有人真正生根,當行走過一家小餐館時你不會突然的想家,這個海島就是暫時的家。

轉過滿是摩天高樓、玻璃帷幕金融區是舊時的香港小巷子,很庶民的感覺,大紅色的中藥店招牌,鮮綠色且略帶斑駁氣味的大門,一陣濃郁的青草味襲來,相鄰的古董店掛的鳥籠晃了晃,又吹來陣滄桑的檀香味。如此生活化卻又充滿情調,一景一物都是十足「香港風格」。站在荷里活道上,彷彿今天我是歸鄉度假而非走馬看花,彷彿這條街道我已行了千千萬萬遍,而舊石板上的痕跡正是我與歲月同行的記號。

       我喜歡在旅行中生活,讓在地的氣味蔓延入骨,偷閒體會每段不一樣的在地人生。在異域中,和每口有海味的呼吸同心,旅行的過程更能用每個細胞感觸不同的世界、聆聽不同的故事,進而創造自己的故事──歸鄉的故事。

 

◎ 真正的旅途   三義 邱子芸

台灣的旅行團文化可以很明確的說是由遊覽車上的卡啦伴唱帶、無止盡的廁所排隊人潮、一間間與旅行業者合作的名勝採買店跟車上一箱箱促銷食品所堆築而成。旅行是都市人紓解煩悶生活的妙法,但台灣的國內旅遊一趟下來常常讓我比平常深夜歸家時還身心疲倦,所以時時會想起幼年時大年初一返回彰化老家的短短旅行。

客運在暗黑的國道上奔馳,身旁的姐姐早已車暈得頭昏眼花,我卻極迷戀這種晦澀的靜謐。過年返鄉通常不會被定義成一趟正式的旅程,不為旅行而旅行卻是我極愛的旅行基調,真正的放鬆、放慢、拋開腦中一切只是留白。所以儘管造訪過形形色色、各有風情的其他地方,老家仍是榜上首選的勝地。

路上風光因時光流轉有了不同的感發。還是幼童時眼裡只見一望無際的田,滿地青翠霸佔了整個腦海,有時帶著地痞流氓的無賴警告外界的紛擾不許闖進這片純淨,長大懂事些後,偶在城市中察覺環境的詭譎多變逐漸侵入,便會懷念往日旅途之中鄉下土地給的安全感。

別人旅行是觀察陌生的外國人文風情,我的旅行卻是觀察那位和我有極深連繫卻又不太熟悉的老先生──我的阿公。在五歲左右差不多是每個孩子開始有記憶的年齡,我的生,正好搭上阿公衰老的暮光將暗,總以為阿公會用他微弱似夜燈的光火照耀我夜晚怕黑的恐懼,總沒想過油會用完、燈會盡,有天,不甚熟悉但又連繫很深的老先生走了,記得我當年沒哭,但又更長大了些後我卻開始難過,現在回老家發現陳設已不再熟悉,感念又更深了。短短跨越五個縣市的旅行卻穿越多少時空交織而成的回憶。

也許有天我可以找到另一種不爲旅行而旅行的生活態度並走出無盡的時光旅途,回憶、底層的碰觸是我對旅行的堅持,短如林口、三峽,遠如紐澳、大洋洲,只要貫著發掘愛、發現生活意義的沉靜心情,處處都可在心中寫下一頁美好的回憶。

 

◎感官的激盪與迸發      三和 朱純暄

是內心一切感官的激盪與迸發,在出發前的那一晚。一直以來身處台灣高度緊繃的社會節奏中,旅行對我來說好比是呼吸新鮮空氣的轉接──對於壓力的排擠所帶來的情緒抽離,和期待異國風情的幻想思緒在那輾轉的夜晚彼此衝突、置換、結合──一種感官上的極度敏感與探索,是我在旅行中尋求的解脫。

蜷曲在冰冷的座艙中,旅行時那不可或缺的移動工具,總讓我神經緊繃,我不喜歡這般消磨、折損我亢奮的情緒在小空間的恐懼中,但也由這般靜謐的長征,我沉澱心中所有斑雜。去,是沉澱;歸,是吸收。

踏上異土的第一腳,沉穩的步伐聲,我告訴自己認真地記下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一切的不同是值得攝取的一種投資,時光耗損著每個佇立的容顏,下一秒便是抓不住的歷史,怎能任憑可能為此生僅此一次的邂逅不被深刻地刻劃下呢?

或許是花東縱谷平原上一片片翠綠的稻田,或許是錯綜橫越了大洋,劃過西伯利亞高原的上空,所來到的完全新風情的歐洲國土。所有文化及民族中的整體風俗呈現,以及異地中小小的生活細節差異都是玩味之所在。對於新文化的體悟,會從內心中燃起對生命的小小感動,和對於人類世界的敬意,因為那正是每個小小的我,在大大世界所留下、所刻劃的價值,旅行存在於每個不同反響中的內在體認,適用世界各地的文化資產,補足一顆原本是單薄而枯索的內心。透過旅行,我們和世界互動著。

旅行不只是看,而是投注一個人所有的感受於週遭環境中,藉著旅行,我們才會有意識地去珍惜、去關心身邊事物的不同。旅行使我消化吸收我體會到的生命價值。

 

◎那年我在紐西蘭    三平 陳薏安

曾經我是個憤世嫉俗的小孩,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有逃也逃不掉的吵鬧及被制度、被時間、被自己與人們狹隘的心靈的壓榨。然而,從來沒想到過一次旅遊竟能讓我的心得到釋放,並開展出一片遼闊。

「太遼闊偏僻了吧這地方!」這是升國中前的暑假爸爸媽媽把口口聲聲抱怨的我送往紐西蘭遊學,我對這塊陌生的南半球的土地第一個想法。然而當紐西蘭和煦的西風拂上我的臉頰,當我發現每一次在這裡的呼吸都是一種新鮮的享受時,我的心漸漸融化在這「長白雲的故鄉」的大草原上。

或許因為我們是東方臉孔,但有別於台北的冷漠,那裡的人們似乎總是在微笑,他們不被時間追趕的刻薄,路上的駕駛甚至會緩緩停下車,搖下車窗對你招手。於是我也決心換上這份純樸友善,羞澀的掛回我喪失已久的微笑。還記得當我做了我這膽小的一生一個突破性的決定,跨上馬背剎那的驚恐與驕傲,那份感動仍延續至今,以一種溫和喜悅的方式告訴我挑戰後是成長與更大的豐盛。

在馬背上時間是感官及心靈的豐盛!當草地上打滾的群羊、沉思吃草的牛,遠風飄揚的白楊樹映入我的眼簾,我不禁放下一個城市人的自尊心,輕拍著馬兒金色的鬃毛對他揉揉的訴說我的苦悶。微風撫慰我的心,我驚喜的發現在遙遠的南半球竟似乎有一匹馬懂我,當我們開始加速在這片如詩如畫的翠綠中奔馳時,我彷彿看見過去的,那怏怏不樂的我被狠狠地拋下。

就像陶波湖的黑天鵝會啄人們的鞋子,紐西蘭美好的一切也硬生生地啄開了我的心門。它開啟了我心中一片遼闊,那一個個動人的鏡頭也在我鬱悶難過時切換上,於是彷彿我又沐浴在羅托魯瓦森林中的芬多精,並有著那時午後太陽暖暖的溫度漾上心頭。原來這場紐西蘭之旅從未停止,原來感動與喜悅恆在我心。

 

◎背包客     三平 王馨妤

不單純只是憑著一己的想像出發,先行界定目的地的如詩如畫;不光光憑著自己的期待出發,要求沿途風光都得如妳家牆上的山水畫。觀光客總是得拖著行李箱出發,因為他們的目的在「滿載而歸」,旅行不過是換間房間住住,然後可以搬一堆紀念品回家,洗些炫耀的照片。

作個背包客吧!如果像要來趟真正的旅行的話。帶些簡單的東西,甚或是只有一雙腿就能出發。你沒有預期會遇見些什麼,所以預留些自由空間,讓自己活動自如,而非把所有家當扛在肩上,將帳篷布置成自己的家。所謂的走馬看花就是讓對旅行的所有要求及期望投射在每個地方,所以每個景點對你而言都像是跑馬燈,轉個不停毫無新意。背包客的精神在於,先將所有的負擔留在家裡,可以從容地走走停停;先將所有的習慣留在家裡,背包是用來裝載旅程的享受,而非飯店的舒適。

途中可以歡迎各種陌生人加入,聽聽不同的聲音。別急著往人多的地方走去,跟著興奮地指出這是某本書上的熱門票選。每地的天空都獨一無二,所以難以比較,用縮小的心靈代替有限的視域及腳力去感受,因為心很瘦,一下子就飽滿了,可以走得更輕便,並打最大的飽嗝。人之所以登山是因為其眼界夠廣,因此更得有顆瘦瘦的心跟著移動,感受瞬間的一望無垠及充實。你可以盡自己所能體驗觀賞,烙下每張景物,但上面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註記。

歸程不一定要有一堆筆記、一堆照片,讓自己畢生難忘。人之所以寫明信片,其實不過是當下的感動,讓你急著和某個遠方,或是未來的自己分享。最後我們可能什麼也記不得,可是卻僅保留和最後一抹晚霞的微笑,和一片落葉的感發。背包客沒有太多空間拎東西回家,可是卻有最好的回憶對話。

 

◎生命的活水-旅行    三公蕭安

  今天的陽光好希臘,把我的心漆成藍白相間的條紋;波光粼粼溢出眼際,耳朵塞車了,裝不下更多小販叫賣的聲音,海風吹來的沙,乾燥了那「得隴忘蜀」的面容,卻濕潤了那株因一成不變而差點枯萎的凋謝的心之玫瑰。

  我一向是喜愛旅行的,也許與父母多半有些關係。母親生我時,用瓣膜隔出了異地和故鄉,再用微血管將異地的分類隔成好幾個櫥窗,等著我用心去探索。小時候的確是隨著大人,探索那些綺麗的風景、充斥著異國香味的小鎮、或是令人不敢領教的口音。然而等到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懂得旅行之於人的意義。

  旅行總是令人雀躍,從準備行李、尋找資訊開始,就已準備好鼻子來呼吸另外一種空氣。別於一如往常而使你嗅覺遲鈍的台北城,吸一口東京的甜膩膩,呼一口巴黎的浪漫氣息,而泰國則辣得好刺激,芬蘭是冷得令人快要窒息,至於美國那五彩繽紛又難以言喻的味兒,的確不辜負被稱為民族大鎔爐的美名。而旅行的目的不單單是知覺、感官上的轉換,更是要讓心靈恢復彈性。一成不變的生活、環境令人像一攤死水般,放久了不管就會滋生蚊蚋,甚至臭腐。看看坐在我對面那傢伙,他的心之鏡怎麼如此明亮乾淨?這時就要學學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於我,那個「源」除了閱讀之外,就是旅行。每次旅行前,先把心中的臭水排掉。每到一個新的環境、看到一幅新的美景、吃到一種新的食物、感受到一種新的異地風情,這些源頭就會為我心注入清流,令我心神舒暢且煥然一新。而回到家鄉,就擁有重新出發的力量,以及再次探索、好奇的能力。旅行之於我就像蛇蛻去局限的舊皮囊一般,令我幡然成長。

  旅行如此重要,但時間、金錢總是令人望之卻步的因素之一。其實旅行不一定非得坐長途飛機、備船出航,旅行的本意是暫時的處在一個你不甚熟悉,或與你往常所生活的步調、頻率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只要能夠有活水來,去爵士唱片行聽一整個下午的音樂,去逡巡或蝸居於慢步調的詩意咖啡廳片刻,也都可以算是廣義的旅行呢!

 

◎旅遊,一次心靈壯遊   三誠張瀞云

  旅行,聽見這個詞彙,許多人腦中立刻浮現這樣的畫面:大包小包的行囊、飛機起降的聲響,旅行的定義,成了一種身體的出走,離開熟悉的環境,逃離惱人的喧囂,把自己放逐到遙遠的彼方,去尋那些在旅遊手冊上頭有著琳瑯滿目介紹的古蹟名勝,一趟旅行回來往往身心疲憊不堪,照片和紀念品是唯一回憶,何苦如此呢?

  我深信,旅行是一次深度的壯遊,重點不在身體移動的距離,而是心靈走了多遠,旅行的收穫決不只在地圖上那些代表足跡的叉,置身異國的旅人啊,你們的心可曾跟你們到了那裡?我並不是批評異國的旅行,在家中心繫異國,在異國重新審視並懷念家鄉,這是多美的渴望,我只是認為真正的旅行也許不必走的太遠,毫無目的的漫遊,可能會遇見更美的風景。

  抱著忐忑的心情出發,我開啟一次的壯遊,此時的我把自己的雜思都沉澱,用最純潔無垢的心眼重新審視這個壯闊的世界,這次的地點是九份,目的還未明,我一向相信隨遇而安。到了瑞芳車站,每片彩繪的磚瓦都是驚喜,大大微笑著的動物張開了雙臂迎接遠到的旅人以及疲倦的歸客。那時正飄著細雨,幾個朋友詢問當地居民的結果,我們即將前往老街,撐傘等公車並偷偷觀察過往的行人,推著大大的菜籃走過的中年婦女是急著回家照顧幼子嗎?旁邊吆喝著的小販熱情的笑臉驅走了弱雨的微寒,我見識到了一種截然不同於都市繁忙的鄉土民情。

  到了老街,我彷彿闖入千尋世界的凡夫俗子,依著山腰的建築的古老茶樓,大紅燈籠迷眩了我的眼,千尋可曾在其中抹地打掃?我又該往哪走才能遇見溫柔的白龍?拾階而上,充斥我心的是感動與狂喜,古樸的木桌椅,斑駁的磚瓦,甘甜而有嚼勁的芋圓,石階兩旁的童玩店,我彷彿走入了另一個世界,我正是民初的孩童,趴在櫥窗上垂涎裡頭色彩斑斕的糖果,不知何時已收起手中的傘,任憑微微細雨落在身上,這種溫柔的冰涼以及化在口裡的甜,成了我對九份抹不去的眷戀。

  旅行,是讓被禁錮許久的心靈出外伸個懶腰的大好時機,旅行,是一次次出乎意料的出軌,每次回歸,都像是結識了新情人,對遠方有了眷戀,心裡塞滿了無以名狀的滿足,也許去的地方不是舉世聞名的古蹟或名勝,但是我懂的,我相信你也懂的,心靈的滿足才是旅行的真正目的,轉化自己的心境,經歷一種全新的體驗。

 

◎漫行之旅    三勤廖婉婷

    乘興,我便可拏一小舟自放天地之間,也可劃一張車票馳騁於無線延伸而不知終站的鐵路,又或只在日常的動線上佇足,拐彎進一條深邃的小巷。旅行並不侷限於距離上的變異,而往往是一場心靈的放逐。

    啟程不完全是一個明確的時間點,而是一段思緒的驟變。當日常的生產線上有一枚齒輪驚呼「我是為了什麼」而罷工、當岌岌可危的理想抱負因流風吹過而站不住腳……當一條前行的路上佈滿崎嶇的碎石,而我確認不出足以直行橫越的勇氣時,啟程便橫亙在路中央,等我印下足跡,踏進一場旅行的開始。

    旅行的路途是找尋的經過,在尋覓之間親身體認猜想的真實,或探勘那可能巧遇的發現。曾到海邊漫步,為的是陽光糝下的金粉以及逐浪者青春的放逸,但當裸足踏在浪上時,天空是鉛灰的沉重,而岸邊只有白髮老翁的垂釣自得。不禁唉嘆理想的沫影,但垂頭之後的仰首卻讓視野向外張出更為寬廣的角度。

    不曾多留眼的小漁村少了陽光的奪目格外散發出純樸的清靈氣質,不為依傍國道上呼嘯砂石車的塵土所掩蓋,永恆不動地沉靜在東海岸的一角。悠步在磚牆間的巷衖,彷彿回到不知幾零年代的曾經。時間在旅行時遺失意義,它只規範日常的按表操課而約束不住風土民情的恣意奔放,從進入的一刻起,就得融入在此地的現在,而不問腕上時針的指向。

    貪戀著海天一色的廣闊,那無我的包容填滿啟程前心靈上的缺口,迷濛了邊界、淡忘了限制。我在追求越界的渴望,不論咫尺或天涯,跨出一步,身邊景物的輪廓格外明朗,每口吸入的空氣彷彿盈滿不絕的生命力。雖然三維的距離擴張了,但對於自然景物、對於所依附的世界卻是親近了一些。

    它是一場令人忘返的意外,總有回歸的時刻,但這不代表絕對的遠離,所認真摸索過的一景一物都將在回憶裡浮現,而內化成持續日常的動力,旅行的精采莫過於此。

    闔上眼,那日的海風拂來絲絲鹹味,那抹藍懾神地令人迷醉。

 

◎旅於紅塵     三毅 江勻楷

    壯麗的山川、古蹟固然能開拓一個人的眼界,激發某些豪邁的志氣、思古幽情之類超乎尋常生活的感懷;然而我一向認為旅行的目的與目的地都不應侷限於此,庸碌的市井中,未嘗沒有感人的歷史。在每日魚貫的行程中跳脫自我,以旅人的角度目測一切,似乎又太高難度了,姑且就以旁觀的立場進行以往被稱為旅行的旅行吧!

    從轎車微彎的窗口向外看,路旁公車站裡坐著一對老夫婦,手裡除了拐杖還有幾盒糕餅,微風撩起他們帽緣的銀髮。車流向前推進一個街區,紅綠燈處,一名少婦牽著兩名幼子過馬路。兩個小孩一蹦一跳的,安親班的書包也在他們背上起落,那少婦皺著眉,低頭咕噥了幾句,他們才放慢速度乖乖地走路。

    下交流道後窗外換成低矮的舊屋,有的掛著早餐店的招牌,身著圍裙的店員正在擦桌子;有的像是賣釣具的,鋁框的玻璃門窗上,魚桿的廣告有些泛黃;然後是小餐館和住家。有一戶騎樓下,幾個小孩蹲在地上玩模型車。這個小村子和市中心有截然不同的韻味,我也說不太上來,只對著車窗外路過的中年婦人微笑,她背著一大袋蔬果,走得有點喘。

    終於抵達濱海風景區,微鹹的海風漬著週遭的一切:樹木、藤蔓、野草、礁石、浪花和沿岸的垃圾。我回憶起往年來這兒的時候,海灘是乾淨天然的,不禁有些感慨。小心越過岩石上的髒免洗碗筷,趾尖沾到沁涼的海水,潮間帶依然有不少小動物在活動,青綠的蟳從石縫下伸出大螯,黑白相間的雀鯛在水中逡巡。我看見北海岸流逝的,以及殘存的美____或許也不該為世界定義所謂美醜。

    爸爸不耐煩地催促我趕快上車,無垠的海面頓時被車門的框架規範成塊狀。我們再度路過那個小漁村,店鋪此時大多開始營業了;隔著高速公路的市區經過半日暖身,已經全然甦醒。我欲言又止,望著窗外隨意哼著歌,當做這段旅程的感言。有些庸俗,我想,試著換個旋律,不過所有的旅行不都如此嗎?永遠超越不了無所不在的平凡,只好超脫自己評判世界的那把尺。

 

◎沉澱     三溫牛文昀

    正如繃緊的彈簧需要放鬆,我需要離開眼前熟悉的事物,最好是獨自離開,以免帶走太多家鄉的氣息。   

    登入機場,需要重重關卡。我總是在每一關開始前,一點一點,忘掉自己的身分、工作,然後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而在每一關卡結束後,鬆了一口氣,為著登入的手續完成,為著自己離家漸行漸遠。

    機艙裡的氣味總是令我著迷,很新鮮、很舒服的感覺,想像自己是間諜、上班族、或是記者。此時我已將一身的俗慮留在機場,人生的道路走慣了,需要停下來聞一下花的芬芳。我喜歡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在旅遊小書紀錄下自己的心情。有時是興奮,有時是緊張,但我的心會保持在一定的水平面,偶有震盪、連漪,就隨它去。

    走下飛機,真的一切都不一樣,告示牌印著奇怪的文字,這對我來說富有挑戰性,我想要試著融入他們的文化、他們的國度,吃他們的食物,穿他們的衣服。我把相機收進包包,因為拍照總是剝奪著我,使我無法盡興。

    我明瞭我踏入了另一片土地,一棟棟房屋和人們的膚色有些嚇著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昰,有次向一位小男孩買紀念品,他沒有穿鞋子,身上穿得是破布,對我露出二排白白黃黃的牙齒,在他黝黑的臉上。他向我兜售甲蟲手環,付了錢後,他卻指著我大叫,聽不懂他說什麼,不過我著實緊張了一下。

    人不能離群索居,在外地,亦然。   

    六年前的某一個夜晚,我靠在斑駁的欄杆上,欣賞尼羅河的夜景,突然有一個人,唱著民謠,走到我旁邊,他是熱情的埃及人,用一點中文和我聊天。他告訴我他家住在哪裏,叫什麼名字等等。我從來沒見識過這樣的生活,這是我在導覽手冊上找不到的。只有和當地人接觸,才能真正窺見不同的生活風貌。 

    而有開始就有結束,回程也是充滿了啟迪之思。

    抵達台灣的機場後,熟悉的景物會開始映入眼簾,聽的是台灣話,家鄉的氣息又汨汨自我心裡流出,我這才明白,原來我不曾忘去這裡,我的故鄉,而我只是把它藏起來了。走過一個個關卡,憶起自己是誰,明日的工作。這個過程是必要的,在此刻,準備好面對接下來人生的勇氣。

 

◎旅行的哲學    三良林季潔

旅行,是出走的萬般姿態,是視野的擴大,是環境和心靈碰撞的火花,也是讓人成熟的快速捷徑。

出發的外在型式極多元,飛機、火車、自行車……等等工具任君挑選,然而行前的態度皆須一致,拋去過去的包袱,放空自我,不帶任何成見,以空瓶之姿盛接旅行的片段,方能確保蒐集的心得是純粹的。

旅途中的一切皆可織入人心,當看到澎澎湃湃的綠從山頭呼嚇而下,我為其旺盛生機心喜不已,也揣度這群山頭橫亙多久了?他看過多少歷史變遷?他為人類潔淨過幾噸空氣?有時候什麼都不問,佇立於山峰,騁風暢懷,體認自己的渺小,也更顯心靈寧靜,遙想西山的柳宗元,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不外乎如此吧!

旅行中的我喜歡發問,也會沉思片段,最好是以沉默內歛的態度觀照大千世界,任情懷與收穫在胸中激盪,待平靜後再繼續下一站,不打擾我踅步而過的處所,也令自己能客觀的與場景對話,梳理自身。

印象最深的一次經驗在越南,星羅棋布的無名之墓讓人觸目驚心,那皆是二次大戰士兵遺留的痕跡,冰冷石碑底下的魂是控訴而亡?自豪為國捐軀?還是只是思念情人的私語而終?每每到了一個新場景,總能激發許多疑問,也讓歷史中的慘烈鮮血,詩詞內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顯得不那麼遙遠,而是具體而實在。旅行,方便人臨風懷古,叩問滄桑。

旅行,是角色的置換,眾多提問流洩而過,我在其後漸漸轉換成被問者,進一步擁有多樣角度去體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砂一天堂,任何事物皆有一寰宇,唯有直接的觸碰、擦出火花的對話才能達到那境界──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目前我尚且只持冷靜態度行走,面對旅行。

回歸時候,最好徐徐而歸,讓心沉澱此趟收穫,靈魂回歸自身。或可細品途中見聞,或可暫停思想,讓思潮趨於平穩,讓問號升空,心得淺眠,總之是使心充實、壯實的階段。

旅行時,我喜歡冷靜發問,沉默兀立於天地之間,不管斜風細雨、惠風曉暢,胸中自有塊壘,自然清朗開闊。

 

◎旅行    三恭蔡佳佳

    旅行,為的就是想遠離令自己心煩的環境,想變換心情、想看看另一個世界、學習新事物。我們常常把旅行當成去別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家、甚至是出國,但是我們卻沒想過,若把自己的家當成民宿,把外面的公園當成一個旅遊景點,會是什麼感覺。

    我曾經有一次出國,為坐上飛機看見整座美麗之島就在我腳下,徜徉在太平洋中而驚嘆。我從來沒有一次覺得我是那麼喜歡臺灣,喜歡這座島、這個名字,但我卻因為一次的旅行,體驗出原來我可以很喜歡我生長的土地,也體驗出原來我可以很喜歡我生長的土地,也體驗出原來我對她是那麼不熟悉。然後我到了美國,我對身邊的人、事、物充滿了好奇,我急著融入他們的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他們急著想認識我們的國家。

  我遍覽了玉米田的風光,熟悉了當地的陽光,聽懂了風的語言與樹木的低語,我與自然對話,喜悅於自己融入了這個全新的世界。我進入原始森林,看著巴掌大的蜘蛛從我的頭頂爬過,看著他們拿著一把把剪刀、鋤頭,鏟除原始林中的外來種,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想起了我生長的土地─臺灣。我仔細思考著,我是否為除去臺灣外來種出過一分力,或是對出現在家中的壁虎,或是在山上垂下來的毛毛蟲感到厭惡及噁心,我開始想我是從故鄉來到了異地,還是根本是從異鄉來到了另一個異國。

    於是我回到我生長的地方,開始以另一種心情認識這塊美麗的土地,我把自己當成是旅行家,把家當成民宿,再次驚嘆這塊土地的美,這才發現,在家附近也可以旅行,而且得到更多的感動,發現原來門外的大樹是榕樹、旁邊有菜花田,樹上的毛毛蟲是那麼的繽紛豔麗,我也可以這麼認識我腳踩的這塊土,因為我在家附近旅行。

 

◎腳踏四面,眼見八方    三儉 鄭景仁

每次旅行,不只是腳步的移動,亦是眼界的開闊及心靈的躍動。所到之處,腳踏的土地不同,眼看的景象萬殊,心跳的起伏更是相異。

每段旅程我都會仔細思考其帶給我的意義,例如出發時踏出家門的那一刻,對外界新鮮事物的好奇;與外界零距離接觸,觀覽一切的興奮;以感官深入享受所見所聞,心靈滋養的快樂;回家途中,思家之情的熱烈及迫切。這些是我的旅行觀,窮盡一切本感受最多最深刻的可能,因此旅行對我來說不只是娛樂,也同時是成長。

我喜歡假日時帶著腳踏車出遊,腳踏車不只具交通工具的功能,它也代表來自家裡的一個信物,接著我會走訪到陽明山的林間小路,仔細找出與上次所見不同之處,咀嚼山林小徑發出的氣息,好讓自己記憶這些美好,旅行後可以用文字記錄;有時候我會反向思考,問自己這些景物想表達什麼意象,這樣的問答像是一種哲學,可以激發色彩斑斕的想像空間,如此與外界更能融為一體;有時藉用前人的思想角度亦有不同的收穫,例如在公園池子看到白鵝,我會假裝自己是王羲之,看看這些鵝舞動搖曳身姿,有時竟也使我想用毛筆恣意揮下幾筆。若能用無知的心態面對眼前的景物,則能獲益良多,原因在於毫無雜念的腦袋能裝下更多形形色色的感觸,所以每趟旅程我都是滿載而歸。

聽過韓良憶的演講,對於旅行也有了不同的見解,她建議我們租下旅行地點的住所,而不要只是待在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旅館,這樣做便與當地的土地有了連結,觀光客的感覺很快會消失。這些細微的舉動,卻對心境造成了莫大的影響,人生態度也幡然改變,所以旅行中其實最大的感受者並非五感而是心靈。

也許隨著往後接觸的不同的事物,我的旅行觀也會有一些變化,但這些改變只會使我對更多事物有更多見解,真正的旅行再於心靈的移動,仍然需要藉由腳踏四面,眼見八方而得。在每段旅行結束時,也象徵了下段旅行的開始。

 

 

 

◎旅行     三讓黃子涵

    說到旅行,不免想到:枝葉蔽天的的熱帶叢林和美麗危險的野獸,崇尚險峻的高山和刺入骨髓的寒風、乾燥燠熱的荒漠以及和環境融在一起的危險生物……冒險、刺激,甚至是生死關頭!對我而言,旅行就像是把心放出來走一趟天堂路,透過心境的轉換,創造自己的冒險故事。

    出發時,整理著永遠不可能充足的行囊裝備──誰也說不準人生何時會賞你一記回馬槍:有時,一場空難、連續三天的冰雹、震撼世界的恐怖攻擊……又或許,被一根魚刺噎死?──安撫著隨時就要衝破胸膛、期待又不安的心。我還要和我每一組家具握手說再見,用相機三百六十五度零死角拍下家鄉每一吋天空,聞一下轉角那家豆漿店的豆漿香……最重要的,帶著心一起走。

    其實,並非只有「臺灣之光!光榮攻上珠穆朗瑪峰頂」、「壯士!橫渡太平洋,亞洲第一人!」、「勇者!一雙跑步鞋勇越撒哈拉沙漠」……這樣聳動標題下的行為才叫旅行。真正的旅行不在追隨他人成功的旅行經驗,那是觀光客做的事。旅行不僅意味著異地的越界,更強調心靈的移動。在觀覽中遇到的挫折、認識的人事物、發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巖美景、見識日升日落的感動……這些都足以形塑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學習的人生態度。

    在旅程的尾聲,是歸途。背著一身疲憊的皮囊,向身後依依的山水承諾再相會,牢記當地人傾訴的話語,一面不捨一面興奮地回到家鄉。這時,無論看什麼都是哀傷的:拖著倦翼回巢的鳥雀、低頭垂泣咸豐草,甚至是站在路旁流著兩管鼻涕的小鬼。

    每一次的旅行就有如醍醐灌頂一般,曾冒出許多大徹大悟的感動與想法,其份量之重可比《追憶似水年華》!心境的轉變不知比王小玉說書多轉了幾座山峰?旅行前,我會問自己:看到了什麼?旅行時,我也問自己:看到了什麼?旅行回來,我還會再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因為這是我自己的冒險故事,我不希望有所闕漏,徒增遺憾。

 

◎我的旅行哲學     三禮李書穎

    我喜歡旅行。對我而言,旅行絕對不是拖著大包行李,把生活用品壓縮打包到另一個地方,重新架起一個和原本生活環境相同的居住地,拍下幾張相片便自以為融入異鄉的色調中。

    旅行可以不必非得長途飛至地球彼端,旅行可以不需指定世界奇景與風景名勝,在我的旅行哲學裡,旅行就是放下自我的執著,縱身跌入另一個柳暗花明中。鑽入一條從未到訪的無人花徑中旅行,認識一間風格道地的異鄉食坊是旅行;與一個和自己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國旅人以不夠通順卻城意十足的語言交談、琢磨、學習也是旅行。旅行是去看、去聽、去想、去感受。看遠在天外的人們如何生活──藏兒如何在高原深谷奔馳?蒙女如何在羊群草原中放歌?聽四面八方如何玩弄那七個音符──是什麼樣的柔和陽光造就百年傳誦的「四季」?又是如何激昂而產生了振奮人心的「一八一二序曲」?想像那塞納河畔的青年為何眉頭深鎖,是情傷?又或者是純粹的寂寞?想像有著如北美麥田般金髮的男孩,那雙藍眼所及是否也澄澈如湛藍的晴天,展開雙臂去擁抱「不同」,拓展自己靈魂的寬度去承接──欣賞,而不是同化;並存,而不是混合。累積三十公分的步伐,可以走遍世界的角落,持著自己短暫的一生,卻在旅行中經歷了單靠自己無法完成的無盡體驗!

所以,什麼是旅行?馬可波羅的旅行接通東方與西方,帶給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中國無限綺想,玄奘的旅行傳播了佛陀的愛與慈悲,讓佛教在世界各地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什麼是旅行?旅行,是讓自己掙脫我執,去連接上生命的脈絡,向內,看自己的無限,向外,探宇宙的邊。追求衝撞與新意,便是我的旅行哲學。

 

◎與心同行  三樂  何慶齡

    旅行不過是一次遊覽外地的行程,就是看看沒見過的事物,然後拍幾張照片證明自己有到過此處、證明自己有很豐富的經驗而已──我當時的確是這樣想的,不能理解所謂的旅行經驗就竟有什麼值得分享?

    就這樣,我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以及暈車的心理準備踏上了旅程。其實說是旅程倒有些言過其實,既不是到國外去參觀什麼名勝古蹟,也不是去哪個著名的景點觀覽,僅僅是走訪幾座中南部的、不知名的小山。不過是幾座山,卻因此改變了我對旅行的看法。

    不知道昏睡了多久,在我從暈車的夢魘中掙脫出來後,看到的是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是單單「青翠」二字已無法比擬的,迎風吹過整波翻騰的稻浪,和未乾涸的露珠共舞在金色的晨曦中,我在一片油亮的綠中看見農人辛勤除草的身影,似乎有些理解為何米勒等畫家會鍾情於農家的風景,也彷彿感受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那分悠然自得。踏入山中的木製步道,一陣來自山林的清香襲捲我的鼻間,那股沁涼直達心脾,喚醒我在都市內沉睡已久的心靈,剎那間,我恍然大悟,找到那顆蠢蠢欲動的、渴望遊覽的心──而旅行也不再只是旅行,它伴隨了一種愜意,攜帶了一顆飛躍的心;而或許觀光手冊、旅遊日誌上推薦的,也不只是富麗堂皇的雕樑畫棟,而隱含了當你「遇見」它們時,心靈所產生的共鳴,只是那共鳴觸動了太多也太深,並不是筆墨能形容完整的,一篇長篇巨幅的人生故事,多采多姿,而且因人而異。

    不知走了多久,沐浴在芬多精中的我,深深體會到為何古人見到美麗的風景而樂以忘憂、忘掉人世的機巧變詐。而一幅壯麗的美景倏忽映入眼簾,一匹白練般的瀑布傾瀉而下,像銀河落九天般直直注入寧靜的水潭,跡起一粒粒的水珠和一彎美麗的彩虹,水珠在金黃色的陽光下,向是仙女所留下的眼淚,摻雜了滿溢而出的喜悅飛濺到我身上,我深刻的體會到了自然的魔力和活著的美好。於是我閉上眼,安靜的享受這一刻,而一切彷彿都靜止了。

    回程路上,我回味著沐浴在大自然下三日的喜悅,竟完全忘了暈車這件事,看來是充滿了「旅行」的心已經無法被外力介入了吧!這次的旅行留下的足跡不只在山林之中,更在我的心裡。有一天,我將再次啟程,和我的心展開新的旅行。

 

◎流動的饗宴    三射利采穎

海明威遊於巴黎而驚嘆其鮮麗精緻,遂以巴黎名為「一場流動的饗宴」。事實上,不只是巴黎,旅行的本身即為豐富的盛宴,透過心靈的雙眼洞視,靈魂的足跡踩踏,行腳所駐,無處不是稀珍,無處沒有驚奇。

透過旅人的眼睛,我在金門古厝,看見與徐志摩心愛的康橋和翡冷翠一樣古色古香的神異光耀,幽雅中仍保有人情純樸的安恬;我在好茶村領略沈從文筆下天涯小鎮的悲歡和山光水色的清逸秀麗,親見一個未嘗經歷亦未能想像的桃源祕境;跟隨余秋雨悲憫而犀利的雙眼,我在西湖的冬風中拓展自己的人文視野,讓綿亙歷史的哲思超越時空的經緯紀年;莒哈斯或吳爾芙的世界,我也要透過自己的旅人之眼,對號探尋。

在我看來,旅行的價值,在於旅人的觸動感發。這種心靈的震顫一旦被記錄,或為文字、或為音樂、或為繪畫,其轉換而成的生命能量噴勃而出,與後覽者的心靈互相激盪,才是旅行的意義。這樣的生命啟發使旅途中的視聽言動足以成為歲月席上的珍饈,使行腳中的邂逅與感悟亦足以成為大地盤上佳餚。

旅行。用心,用眼觀照流動而逝的每一瞬。於是,每一秒起於驚嘆,繼以落足,貧乏的靈魂終止於饜足。讓世界之美,因心靈的映照而更加璀璨豐盛。

 

◎旅行    三御張郁欣

    我無法抑止地一直在想著,這個文字裡、照片上如此動人的地方,在被我旅行過後,是不是就不再這麼美麗了?早已震聾自己和旁人的火車仍隆隆咆哮著,被我硬拽著領子拖出門來的月不睬我。

    風箏一樣遠遠繫著來時彼端的線越拉越長,這頭卻已輕輕觸上了我從未足履的土地。街道自然的蜿蜒,人群自在的潮退,這方土地從容地以一派主人氣度迎我,莫怪我拘束了,咱可是初來乍到的新客。

    開始一步一步在異地異土上印上腳印,我正有幸用最切實且親密的角度認識它。這個角度也許和旅遊書上的照片契合,一躡腳、一俯身,卻又是另外一種面貌;文字最大的功用也就是把我帶來這,我永遠會有更好的詮釋給映在我眼中和心中的它。我身在其中,但又旁觀著,卻是一刻也不願錯失地貪看,看一樣卻又不一樣的朝升夕落,一樣卻又不一樣的城街樓宅,一般卻又不一般的市井巷語。我貪的就是那不一樣,那不一樣的就是我貪的,原來,在這之前我從來不認識你。

    送別的時候,主人仍一派大器,作客的卻離情依依。我想我懂了,旅行就是一場也許再見的認識,也許久違的重逢,為了滿載回憶和經驗回家而踏出的腳步。

 

◎西湖印象    三書 曾天倪
  去年夏天,我們家拜訪了西湖。
  那是個下雨天,銀針一般的迷濛細雨籠罩了杭州城。是鳳凰颱風的尾巴吧?大家如此猜著。但也或許,七月的午後本就是西湖下雨的季節,那濡濕浸潤了我的上衣,濕透了整個灰白的天空。
  雷峰夕照、蘇隄映雪……再多的美名對西湖來說都是無意義的。她清高自傲凌駕在時空之上,玉潔冰清但不曾寂寞。無止盡的煙波就像是一面映照一切的鏡子。來呀,來呀,她倚在岸邊淺笑著,對每個時空的每個遊客招手。把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拋進來吧,你的醉意你的真誠你的悲愴你的餘生。我要所有每寸每分的你。
  於是那真正的湖就這樣產生了。我撐著傘,穿著涼鞋站在湖畔,聽見她幽然一嘆,用雨幕當作背景,開始把那些故事一個個說給我聽。西施絕冷的身影在幾個世代前就佇在離我不過幾步之遙的柳樹下,她的手指拂過水面,剎那一笑嫣然,轉盼萬花羞落。蘇老爺叮叮咚咚拎著酒,再幾分月光吧!他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清醒。西湖用霧悄悄裹住他搖晃的身軀,她是多麼的渴望他,渴望他的軀體能葬身湖底餵養她更多靈氣,卻在最後一秒打退堂鼓,抬頭仰望他站在橋頭的身影……還有許仙和他娘子,西湖只因嫉妒那蛇的美貌,才將她壓在身旁的塔下直到下個紀元……
  我把赤裸的腳浸入水中,因那冷冽而打個寒顫。我所揚起的漣漪打斷了西湖喃喃的自語,一路延伸到對岸。
  她所擁有的神話都被我踩在腳下了。我輕踢著水,暗忖。所有騷人墨客、神仙眷侶的故事,都被她囚禁在深深的深深的湖底。今日的遊客到此慨歎那些褪色的愛情、永存的美麗,各自掬起一點水,把這水中的記憶拿了些帶回家。他們所不知道的是,西湖也從他們身上、我的身上,拿走了些東西。或許微不足道,但也足以串起另一段時間的印記,這是她伴著每個人的沉默旅行。
  我站起身,在岸邊的石堆上踩踏著弄乾雙腳。我開始走離岸邊的時候,身後的暖風把冰冷的霧氣混著土壤的香氣吹送到我身畔。今夜西湖靜靜地躺在雨中。

 

◎山行     三數 江紜慎

    旅行,是自己帶著自己出走,是讓心和靈魂能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稍稍喘一口氣的方法,旅行也可以是一篇故事、一首詩,或是以耳中聽聞的海波松濤,拂過手心的青嫩新芽所譜成的歌。旅行,除了是足下踏的陌生的土地,更是讓自己的人生撇下別樣清冽的色彩。

    所有可以到達的地方,我最喜愛山。愛它有別於都市濃妝艷抹的清純,尤其是能使身心靈沉澱的靜謐,讓我每每旅行至山間,總能吐盡胸口憋悶的污濁,換得如羽般輕揚的好心情,使鳥聲稠啾,花香四溢,甚至是腳下踩的沙沙落葉洗去心上厚鋪的落塵,我想,過濾自己、提升自己,大概就是旅行所能給予的最好回報。

    或許有的人不同意,他們認為旅行不過是離開居住的家,暫時去外面走走罷了,但我說旅行可以不只是旅行,它可以不只是換個你所在的位置,而是換另一種方式活活看。每經過一次旅行,心中總會多出什麼,是劃在靈魂上的一點點滄桑?抑或是累積更多故事變得醇厚的內在?當看得越多,體驗得更豐富,心靈也就能裝下更多,逐漸的提升自己到另一境界,更別提途中眼睛所見,耳中所聞,都將會是未來記憶裡閃閃發光的寶物。

    從出發、觀覽至回歸,旅行是一次次的磨鍊自己,沉澱心靈,在心中紀錄著一切所見、所感,從而豐富己身的閱歷,見識並明瞭以前所未看過的一切事物,而能夠抱著接納的心態走出家門,那麼背包一背將無處不可旅行,處處都能尋到新奇,誰說旅行一定得是走馬看花、匆匆瀏覽?所以別像個只知踩景點的觀光客,而做個提升自我深度的旅行者,那麼最後你終會明白,人生的大書翻啊翻的,旅行無疑是其中最動人的一篇。

 

◎旅程     三真吳紋綾

    對我而言,旅程可以拓開我的襟懷,使異地風光鐫刻於心;可以明亮我的眼眸,使我真正由靈魂深處洞察人間;可以激發我心死寂已久的情感之池,使波痕漣漪無限擴大,恆久不絕。

    要出發之前,我總會問我自己:期待看到些甚麼。是想看到和我不同的人生、進而改變我行走於世的步伐?還是暫時跳下日常生活的軌道、純粹放縱於完全陌生的異域?無論把持什麼心情,我必定會準備好將我自己完全敞開,迎接目的地即將給我的贈禮:知識、智慧或磨練,七情六慾,或喜或悲。

    旅行之際,獲得的永遠比想像的更多。最深刻的印象來自烏干達,那彷彿一提起就叫人想挨餓賑災的國家。再也沒有一個地方像非洲那麼粗獷而狂放,力量大得叫人一出機艙就想趴在大地上,對太陽大吼崇敬和懼怕。無論想不想見,非洲會把她的富有和貧乏,赤裸裸不經感官而灌入我心田,那幾天或許是我最能誠實面對自我的時刻,為了看到苦難而解開淚閘,為了那廣闊的景象而踢開靴子赤腳奔跑於黃昏的沙漠,為了一段部落的舞蹈而瘋狂的揮舞雙臂跟著節拍嘶吼大叫,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許,這就是旅行---抽離背景,撕下偽裝。

    旅行終要停歇,即使心仍遺留在彼方,一時還喚不回。收拾行囊皆為歡笑和淚水,心情仍初來時的雀躍,卻多了一份溫柔和平安。當我回到故里,我知道我已不是出發時的那個人---所有的撞擊都留下光痕,於沉思的時刻照亮靈魂。旅行啊!就像是一首低吟的非洲歌謠,從一出生便熟悉的韻律, 卻在每次不同的心境中略有變奏。而我深知因旅行而不同,而那些我走過的地方,也因我的足跡深烙,永遠為我改變了。

 

◎也許是流浪        三善 陳玟蒨

受不住城市的喧囂了,我們手牽手去旅行。

旅行確有其存在的意義,但也不必被定義。起點是自然的、是突然的,就像走過窗前一閃而入眼中的艷陽一樣。於是也不必太在乎所謂的「目的地」。我們並肩坐在列車裡,望著窗外陌生卻精緻的風景,笑著。也許某個時刻,誰拉起誰的手,蹦蹦咚咚的跳下車,這就成了旅途的開始。然後我們從地上抓起背包,開始在陌生的土地上行走,我會拿出純白的畫本,畫下眼前所見的大自然,拓上樹葉,作為到此一遊的證明,或許取出相機;或許靜靜的佇立凝視。我確信旅人的眼睛所見,便是永恆的一刻,因為那些瞬間都不會再重來,花朵也不會再以同樣的姿態綻放。這也正是旅行迷人之處,永遠都有新鮮的事物在等著旅人發現。

或許我所嚮往的旅行是那麼像流浪,縱使是如此,我也要做個流浪的詩人。春季與蜂蝶一同在花間飛舞;夏日和蟬聲及蛙鳴對話;秋時與滿地落葉一起讀詩;冬日和大自然一起在寒冷中顫抖。於是,旅行也不必在乎所謂的「時節」了。

只要我們的心不對外封閉,旅途中的美好必會充盈我們的心,而那些美好便是一切事物。當我們要踏上歸返的車,回頭一望這原本陌生的異地,便發覺它已變得萬分美麗,而我們也看見了另一個自己。

我從不知道這個世界對旅行下了什麼定義,也不願知道。當一切都被以理論分析,這世界定會變的太無趣,所以我以自身之感受來為每一趟旅行做結。每一道陽光投射的角度,樹林與風的神祕對話,便是旅人所珍藏的寶藏。

  當這個世界變得好像不那麼美好,就去旅行吧!

 

◎旅行家     三莊  阮羚 

你套上鞋,簡便地搭上背包或拖著巨大的皮箱出門,順便回頭環視屋內一圈,輕輕挑起眉毛。你也許坐在某種交通工具上,窗外是清麗的白晝或無止盡的黑夜,也許安適又刺激的獨自一人或親友環繞嘰哩哇啦。然而當踏出家門的那一步、火車開動的那一秒、飛機離地的那一瞬間,你疲勞、平凡的軀殼彷彿留在原地,一個想法猶如電流竄過你輕飄飄的身體,從腦門蹦出像個快樂的拉炮:我要去旅行了。

當你抵達異地,你深呼吸,拋棄所有剛才想像或計畫在地圖上的旅程,放下成見,像卸下兩袋沉重的馬鈴薯。當你正在旅行時,觀覽、閱讀、聆聽有時都不一定重要;你只需要張開雙臂擁抱,打開心中的窗、清空它的煙囪,讓你的想法飄出,讓旅地的故事照射進來。也許是一個浪漫的民間傳說,一個刻在石碑上的英雄的故事,一森林比明信片還鮮明直接的黃橙與火紅,一首外語詩或笛子吹的小調;或者是友伴的玩笑、忘記帶的牙膏、海關伯伯的幽默。

當你回歸生活,一切瑣事看起來卻不太一樣。當你用擴建的視角,新的感覺和故事來詮釋,舊有的也更新了。你有如一張變形的蟲,或一株小芽伸展開的花朵,你乘著翅膀鳥瞰,覺得自己渺小又愚蠢得可愛。

旅行是為生活的調劑,因為你僅帶著內褲、牙刷和證件,而把一成不變的不耐煩留下;然而,你是旅行家。你還帶了相機、繪本和泰迪,你興奮地想探索目的地,想把你精心挑選的地方所有的俏皮滑稽都紀錄下來。並且你記得帶上你的心,你的思考和辨證,你的意志和靈魂。旅行對你而言,是一場儀式、一種執著、一個態度,它推開一扇一扇的門,在你的心田上擴增一畝一畝的地。每一趟出走和歸來,不同的故事交織成更開闊的想法,你的視野廣大、客觀如同在空中俯看無際的玉米田,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像多面境反射的愈來愈多。因為你見過,你感覺過世界上更多的不同。

 

◎流浪的本能     三莊梁瑄

    雖然說人們總會下意識地尋覓歸屬感,但偶爾遠離熟悉的花草樹木、人事景象,又好像是一種潛在的慾望,時時在暗夜中咆哮,驚醒酣甜的睡意,急促地引起一陣不安的騷動。

所以去流浪──或者稱為旅行,根治不安。

    我想真正的旅行是不設限的,當一個背包客,牽一台腳踏車,或是搭上一節滿是人潮的車廂,讓自己融入異地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所謂的方向感,因為路上的行人會引領你去最貼近當地的地方。可能是一處吆喝聲不絕如縷的傳統菜市場,攤販們的言行談吐或許不如家樓下的那間菜市場親切熟稔,買幾種當季的水果吧,讓味覺也開始和旅行的地點打招呼(初次見面,還請多多指教)。或許旋入一家溫暖的小餐館,昏暗的燈光模糊勾勒出這裡的街景,是什麼樣的音樂呢?流瀉滿室的異地風采,品嘗過當地盛產的蔬菜熬者的熱湯,是該在讚美廚師之餘打聽離這裡最近的一家唱片行,然後我會流連忘返。

   用相機捕捉每一瞬的驚豔,拍幾處湛藍的天空,回家後比對和家鄉的有何不同,也要買幾張印著當地風景的明信片,寫幾筆感觸,寄給未來回到家的自己,為已豐盛過頭的饗宴再添加一碟精緻小點,成就一些浪漫。

    或許如此仍不能消除心中那想要跳脫熟悉的殘存慾望,但在夜闌人靜時,至少我有一些美好,可以和流浪的本能對話,接著一起期待一場嶄新的旅程。

 

◎兩只空箱子   三敬 葉芷彤

    面對混亂的生活,繁重的課業、無止境的煩惱,旅行,無疑是最好的充電方式,讓疲憊的身心又有了新的能量。而喜歡旅行的我,在每次踏上旅途之前,必會為自己準備兩只空箱子。

第一個空箱子,就是我自己。在旅行前,把自己清空是最重要的事。忘掉所有的紛擾、煩惱、生活上的不如意,丟掉未完成的工作,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憂無慮的空箱子,這樣一來,才能裝進旅途中全新的、美好的風景。可能是一朵綻放的櫻花、一碗巨大的冰淇淋、一隻不停跟我撒嬌要東西吃的小羊、一個原住民真誠的微笑,甚至是一整座古色古香的小城,都可以裝進我的心──那一只清空的箱子裡。

第二只箱子,便是真正的行李箱了。同樣也是清空的,這只箱子,是為了裝盛旅行中的戰利品。可能是充滿異國風情的當地服裝,也可能是當地盛產的牛奶糖,更可以是一位印地安老婆婆親手做的木製圖騰書籤。絕對不是為了購物而購物,更不是想買國際知名的品牌,這只箱子裡裝的都會是充滿當地風情且深具代表性的紀念品,讓我在遙遠的將來,看著這些小東西時,仍能回憶起旅程中的點點滴滴。

找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忘記現實中的種種,盡情的做一回自己,那是一種快樂。在旅程結束後,帶回兩只滿滿的箱子,裝滿了令人留戀的風景和戰利品,那是一種滿足。有了這樣的快樂和滿足,我又能回到現實生活中面對所有的挑戰,像充飽電的電池,渾身是勁,全力以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043519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