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的場景,對應著晦澀的陽光,映照在一座橋上。那是座很普通的天橋,在繁華的大台北街上,總可找到好幾個相似的。然而,橋上的人影,卻那樣地晦暗但突兀,一位父親抱著一個未滿七歲的小女孩,正準備往天橋的另一端,墜落。

        那一天,我漫無目的的在電視台上瀏覽著,一台接著一台,似乎是仍未尋找到下一秒的落根處。然而,倏忽地,那一剎那,映入眼簾的卻是這一幕畫面,一股熟悉感,在心中油然而生。那個天橋、那位父親落寞的身影、那樣冷冷的天空,似乎似在為這場悲劇揭開序幕。

        瞬間,我,認得了,那是我在剛考完大學時最輕鬆的一個暑假時,和同學參加行政院客家廣播培訓班所看到的。那時,主講的老師是行政院客家廣播委員會的主計長。他用他帶來的筆電,放映著這一部片,述說著客家人目前的處境,希望我們透過這一部片能更加了解現今社會,幫助更多的底下階層。

        看著看著,一滴淚悄悄滑落。此時的我,卻被這莫名的情緒所感動。雖然,在一開始,曾排斥,不願接受這一部黑白片子,感覺這部片,一定年代久遠,如記錄片般忠實記錄著那年代的苦悶,毫無趣味可言。然而,在片子放映的過程中,卻逐漸地,一步步顛覆我原先的想法。

       這部片的導演是從七O年代的一則新聞上取材,那是一則關於父親帶著他的女兒準備在天橋自殺的新聞,在當時,驚動著各大報紙頭條。他,是一位父親,也是一位低層勞工,沒受過甚麼教育,只和他的女兒相依為命。當他準備帶著他上小學時,卻赫然發現,他的女兒沒有身分,因而被當時的行政人員斷然拒絕。為了他女兒的受教權,他不斷地遊走在社會各個角落,從鄉鎮事務所到立委的辦公室,卻被社工局當成人球般。最後,他不懂,也慌了,只好,用最原始的方法,向社會大眾哭訴。走在天橋上的他,無可奈何,卻被大眾當成笑話一般,最終,仍就不被當成一回事。

      景象無預警地,將一幕幕感動勾勒出來。等到意識過來,眼前早已模糊,只看著戴立忍上台接受頒獎,得到「金馬最佳導演」等多個大獎。原來,這一部片,並非年代久遠,而是導演,為了呈現當時,所用的拍片手法。

      感動,塞滿心中。因為戴立忍的堅持,我們才能看到「不能沒有你」。

 

【其實,感慨很深,當時的我以為這部片是很遠久,沒想到卻是這麼年輕的導演。而他原本只是個演員,卻不滿當今導演的隨波逐流,只因他有所堅持,他關心低層人民,所以才能拍出這部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043519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